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人到中年,方懂中元

    信息发布者:RQW680926
    2023-08-30 10:31:31    来源:洞见   转载
    8月30日,农历七月十五,中元节。


    中元节又称鬼节,是中国人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。

    传说这天,地宫之门打开,放出鬼魂,让他们得以回家团圆。

    小时候心里对中元节总是莫名恐惧。

    但是人到中年,历经人生的悲欢离合,生死哀伤,慢慢懂得,那些令人害怕的鬼,都是别人朝思暮想的人。

    中元,是生者和逝者的交汇,也是情感的寄托与慰藉。

    理解了中元节的意义,也就慢慢读懂了它背后的庄严敬畏,温情慈悲。

    01

    慎终追远,不忘先祖

    中国人讲:事死者,如事生。

    对待死去的人,要像对待活人一样,恭敬妥帖,衣食住行,样样周到。

    比如清明节扫墓是为先人打扫房间,寒衣节烧寒衣是天气转凉,为先人寄去衣物。

    而中元节则是祭祀先祖,是让先祖尝到刚刚收获的粮食。

    中元节处在小秋,此时谷物刚刚收获。

    人们设好香案,用新米来供奉祖先,一方面是报告今年的收成,感谢祖先的荫庇;另一方面,则是祭祀神灵,免灾接福。

    《东京梦华录》里说:

    “中元前一日,即买练叶,享祀时铺衬桌面,又买麻谷巢儿,亦是系在桌子脚上,乃告先祖秋成之意。”

    中元节这一天,地宫打开地狱之门,鬼魂回家过节,享受家人供奉,也是重温难得的团圆。

    作家刘筱静曾说,她年轻的时候,对这个有些晦气的“鬼节”从来是敬而远之。

    但是中年以后,渐渐开始听到亲人、朋友离世的消息,直到父亲去世,她终于明白这个节日的含义。

    逝者已矣,阴阳两隔,鬼节,反而成为为数不多的团圆。

    怀念去世的亲人,寄托沉痛的哀思。

    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,但是它让我们的心灵有所皈依,让我们的感情得以寄托。

    除了祭祀新米,还有一个习俗是焚楮送亡。

    为逝去的亲人焚烧纸钱,希望他们可以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免受贫乏之苦。

    焚烧纸钱,需要写“包袱单子”,在纸钱“包袱”上,写上家族三代乃至七代祖先的名字。

    这个单子需要家里的孩子来写,希望他们能记住自己的祖先,记住自己的来处。

    曾子说: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

    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,追念久远的祖先,民风自然朴实敦厚。

    逝者归根,生者寻根。

    一个人知道自己从何处来,才能知道自己往何处去。

    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祖先,知道自己的来处,才能传承家风,不堕家声。

    祭祀不是迷信,鬼节也并不恐怖。

    焚香祭祀,供奉新米,在告慰先人的仪式上,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,灵魂才真正有了归宿。

    图片

    02

    慈悲度人,不失良善

    传说,中元节起源于佛教的盂兰节。

    释迦牟尼座下大弟子目连的母亲,生前吝啬贪婪,虽然家中甚富,但是却从不修善。

    在儿子外出的时候,宰杀牲畜,大肆烹嚼。

    因此在她死后,入了饿鬼道,日日饥饿,却无法进食。

    目连知道后,心中不忍,于是偷偷给母亲送饭吃。不料饭刚送到母亲嘴边,便化为焦炭。

    目连无计可施,于是向佛祖求助。

    佛祖告诉目连,在盂兰节当日,借助十万僧众,超度其母亡魂,让她得以摆脱饿鬼道。

    后来形成一种习俗,每年的鬼节都会有僧侣超度亡魂。

    丰子恺就曾说:自己小时候,每年中元节,地方都要集资做佛事,来超度亡魂。

    僧人一边念诵佛经,一边撒米布施,仿佛真的有许多恶鬼抢食。

    从帝王将相,到乞丐囚徒,都能在这场佛事里分一杯羹,以示佛家普度众生之意。

    而民间也有类似的习俗,便是放河灯。

    传说,古时候淮河边上有一户人家,老两口老来得女。

    但是女儿在中元节这天走丢了。

    老两口怕女儿迷路,于是做了很多河灯放在淮河里,希望让女儿找到回家的路。

    第二天女儿果然回来了。

    他们这才知道,河灯帮助超度了亡灵,女儿才得以顺利归来。

    自此中元节放河灯,沿袭成俗。

    刘禹锡说:浮图之慈悲,救生最大。

    一个懂得救难的人,一个善良的人,优于一切伟大的人。

    不是所有孤魂都有家可归,不是所有亡灵都能享受祭祀。

    但是若能得到一盏河灯,他们就能脱离苦海,早入轮回。

    放灯表示活着的人们,对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,愿意给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,这是人的一份慈悲心肠。

    当放下河灯的那一瞬,某种意义上,也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。

    图片

    03

    活在当下,不负韶华

    《过客》中,过客向一老人和一小女孩问路。

    老人告诉他,过了前面的坟墓就到了。

    小女孩告诉他,过了前面开满鲜花的土丘(坟墓)就到了。

    年轻的时候,是看不见死亡的。

    可是年纪渐长,父母渐渐老去,那堵隔在死神之间的墙已经开始倒塌。

    我们慢慢看清死神的模样。

    孔子说:未知生,焉知死。

    劝诫人们,少去纠结虚无缥缈的死亡。

    但是希腊人却说:向死而生。

    一个人真诚地面对过死亡,才能明白生命的可贵。

    有死的恐惧,才有生的眷恋。

    清明节扫墓之后,人们要“借墓游春”,在山水之间,游玩踏青,尽享欢愉。

    中元节也一样,人们借着月色,结伴游湖、放河灯、互送玩偶,尽兴方归。

    清代诗人庞垲说:

    万树凉生霜气清,中元月上九衢明。

    小儿竞把青荷叶,万点银花散火城。


    中元节在小秋,天清气朗,月光朗照,加上徐徐清风,让人好不快意。

    人们走出屋来享受难得的清凉,孩子们在一起结伴游玩,燃放河灯,满城灯火,璀璨阑珊。

    很多人觉得热闹欢喜的氛围和庄重肃穆的中元节并不相宜。

    可这恰恰是中国人的智慧。

    逝者已逝,活在当下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。

    人生百年,不过是光阴一瞬。

    此时我们纪念先人,彼时我们也会被后人纪念。

    既然人生终归寂灭,不如活在此时。

    对生活保持热爱,不愧对岁月里的每一天,才能不负韶华,不负此生。

    图片

    04

    小时候总觉得鬼节是迷信,中年之后,慢慢理解了这个节日的意义。

    荀子曾言:君子以为文,小人以为神。以为文则吉,以为神则凶。

    对于鬼神之说,君子当成一种文化,小人当成一种迷信,当成文化是好事,当成迷信就是坏事。

    中元节,让我们懂得敬畏。

    敬畏先祖,才能不堕家声;敬畏生命,才能懂得良善;敬畏时间,才能不负此生。

    它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来处与归途,也让我们懂得珍惜与善良。

    而这,也许才是中元节传承千年的意义所在。

    点个在看,与朋友们共勉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1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